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上海新闻资讯网 2022-05-18 526浏览

“耶!我也有篮球鞋啦!谢谢大哥哥大姐姐!”

志愿者组队探访“小瓶主”,留守少年喜获双份礼物

5月8日是第29个“世界地贫日”,已持续展开11年的新快报“许愿瓶行动”,在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支持下启动2022“圆梦·许愿瓶”——中行微心愿点亮计划。近日,新快报持续发布包括地贫患儿、留守儿童、城市困境孩子和重症贫童的心愿故事。并将征集到的100个愿望,先期“放流”中行青年志愿者,冀以青春之火燃点困境儿童梦想,献礼建团百年。

连续一周,中行青年志愿者不仅踊跃认领“许愿瓶”,还自发组队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增城区派潭镇探访留守儿童。

“其实,我最想要的,是篮球鞋……”已许下心愿的鹅兜村少年俊轩,在与中行志愿者聊天时,忍不住道出心里的“小秘密”。原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俊轩,把“许愿”机会留给了老人,“电饭煲肯定比篮球鞋重要,奶奶煮饭很辛苦。”他皱着鼻子说,打篮球是自己最钟爱的体育项目,但爷爷奶奶不舍得给他买篮球鞋,穿着板鞋打球,脚趾很不舒服。

分享了俊轩“小秘密”的志愿者笑出了声,“替爷爷奶奶着想的孩子,应该受表扬!”志愿者拿出手机现场为俊轩选“奖品”,“你喜欢什么颜色?穿多大码?”俊轩瞪大眼睛挑选,圈定心仪的鞋子,他兴奋地握拳高呼,“耶!我也有篮球鞋啦!谢谢大哥哥大姐姐!”

本周,新快网天天公益频道将持续更新心愿故事并接受读者一对一认领,认领热线18665089067。

感恩有您,与我们一道守望孩子。

许愿瓶36号

“因为抵抗力差,我最怕被细菌感染”

赖福云是一名村医,家住惠州市惠东县船澳村。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赖福云一直奋斗在抗疫防疫的第一线。但在2020年12月底,赖福云的女儿祉锖突患急性髓系白血病,不仅需要化疗,还要做骨髓移植手术。爱女急需医治,赖福云却又身肩防疫重任分身乏术,他只能请亲戚到广州帮忙照顾孩子,自己则留在家乡,工作之余,还要四处筹借治疗费。

祉锖懂得爸爸的不易,她坚强挺过化疗和移植手术,安然回到家乡休养。“手术后还要做巩固的小化疗,目前已经做到第六期。”赖福云告诉记者,祉锖的化疗和手术都很顺利,但总体花费早已超过百万元。

能参加新快报的“许愿瓶”活动,祉锖非常开心,“因为抵抗力差,我最怕被细菌感染。”她说,农村家里灰尘多,爸爸经常叮嘱她注意个人卫生,“被感染就麻烦了,要花很多钱回医院治疗。”祉锖的心愿是在客厅摆一台空气净化器,增大自己的活动空间。

许愿瓶38号

“春节期间在住院,没给孩子买新衣服”

3岁患上白血病,5岁治愈,6岁复发……在七龄童浩敏的记忆里,看不见抓不着的白血病魔,无情地挤占了他的童年时光。去年底病情再次复发后,医生建议他做骨髓移植手术,浩敏的父母四处借钱,把他带来广州治疗,住院期间,妈妈在医院陪护,爸爸负责做饭送饭,他们同心合力守护孩子,希望能够再次战胜病魔。

2022年1月,浩敏完成骨髓移植手术,恢复良好的他目前已出院休养,但还需要定期回医院复查。

说起这次治疗,浩敏妈苦笑连连,“春节期间在住院,没给孩子买新衣服。”她说,以往每年春节,不管钱多钱少,自己都会为浩敏选一套新衣服,“但这次不一样,大家一心扑在移植的事情上,实在无暇顾及其他,今年浩敏的春节没有新衣服,也没有烟花。”浩敏妈说,来广州时带的都是厚衣服,现在天气热了,自己很想为孩子弥补春节没穿新衣的遗憾,希望送给儿子一套140码的新衣和一双34码的新鞋。

许愿瓶39号

“生病住院,也不能偷懒不学习”

7岁的梦诗刚上小学几个月,就被确诊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必须在医院里接受化疗,才有恢复健康的希望。梦诗的老家在湛江徐闻迈陈镇东莞村,她的父母都在广州花都区一家汽配厂打工,两人的工资每月有五六千元,在她生病前,还能勉强维持家庭的开支。

梦诗确诊后,父母为了照顾她辞去工作,但治病需要钱,他们也只能四处借债。“我现在没有收入,孩子治病又要花很多钱。”爸爸陈朝周说,孩子目前正在做第四期化疗,治疗费的自费部分已经超过15万元,至少还要准备七八万元。

病房里的梦诗总要求爸爸给她“上课”,“生病住院,也不能偷懒不学习。”她很认真地“教育”爸爸,落下的功课越多越难补,“如果你没空教我,能不能买个学习机?我看到其他小朋友用学习机在病房学习呢!”

许愿瓶59号

“儿童电动四轮车!我看中它很久了”

奕博最喜欢的玩具是小汽车。2020年,他不幸罹患髓系白血病,治疗前,他把最心爱的小汽车带在身边,陪他住院。化疗结束后,奕博成功匹配到相合的骨髓,完成了移植手术。1年8个月过去,他的身体从移植中慢慢恢复,每次去医院复检,医生都说他“棒棒的”。

去医院复查的路上,有一间玩具店,每次路过,奕博都会透过玩具店橱窗欣赏红色的电动玩具汽车,“妈妈,这辆车很漂亮哦,我可不可以去摸摸它?”闪闪发亮的大眼睛,看得妈妈不忍心拒绝。其实,妈妈知道儿子很想拥有那辆玩具车,却不好意思叫父母买。“他很懂事,生病至今,我们花了近百万元治疗费,家里负债累累,他不会主动开口要玩具。”妈妈发现,一辆电动玩具车要好几百元,对于她来说,这是很大一笔钱。果然,在“许愿瓶”活动中,奕博不假思索地许下他的“汽车愿望”,“儿童电动四轮车!我看中它很久了”。

许愿瓶65号

“想换一个好用的电饭煲”

看到志愿者和记者一行走近,昊杨放下碗筷,一脸笑容。跟志愿者刚刚熟络,他就起身抱住一位大哥哥,“咯咯”笑个不停。

8岁的昊杨患有自闭症,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妈妈和他留在增城派潭镇的村子里生活。“去了特殊学校上学,好很多了。”昊杨妈说,在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训练后,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不小的进步。昊杨需要妈妈的贴身照料,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爸爸务工赚钱,还要承担买药、上特殊学校的不菲费用,生活十分困难。

得知儿子入选“许愿瓶”活动,昊杨妈非常开心,但昊杨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她只能代替孩子许下家庭的小心愿:一个电饭煲。“家里的电饭煲用了很多年,经常出毛病。我想换一个好用的电饭煲,给儿子煮饭煲汤都方便”。

许愿瓶68号

“电饭煲和电风扇,奶奶都需要”

12岁的智华是五年级学生,志愿者前往探访他时,这孩子正坐在家门口的长凳上发呆。“智华,奶奶呢?”志愿者问,“去照顾爷爷了,晚一点才能来给我做饭。”智华起身开门。

智华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派潭镇,他的生父亡故多年,妈妈改嫁他乡后,难得有机会与他相处。“妈妈会给我打电话,给我买乒乓球拍。”智华很腼腆,喜欢低着头说话,但脸上的笑容很灿烂,尤其在聊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时,他双眼放光。“我最喜欢打乒乓球,因为是妈妈送的球拍,我保护得特别好。”

记者了解到,智华的爷爷瘫痪在床多年,祖孙三人的生活全靠低保金维持。得知自己有机会参加“许愿瓶”活动,智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奶奶,“电饭煲和电风扇,奶奶都需要,她每天做饭太辛苦了,有新的电饭煲帮她可以轻松一些,还有风扇,可以让爷爷奶奶凉快些。”

许愿瓶72号

“有一台平板电脑,对孩子的帮助很大”

“女儿六年级了,很感激社工帮忙。”谈到生活,圻圻妈妈不断感谢着齐志社工,因为家境不富裕,圻圻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上补习班,一切都要靠自己。但是,服务大东街的齐志社工却为辖区有需要的学童链接了不少学习资源,包括网课。“圻圻英语不是很好,全靠社工链接的免费英语网课补习,成绩才慢慢提高。”妈妈说。

但是,随着用手机交作业、上网下载习题、上网课补习等学习要求越来越多,圻圻的设备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孩子用的手机,是2020年开始上网课时一位好心街坊送的,比较旧,经常卡,有时上着网课还会自动关机。”妈妈说,若她正好不在家,圻圻的学习进度就会受到影响。“一直想买台平板电脑给孩子,但看到价格,发现自己买不起。”妈妈希望通过“许愿瓶”行动,为女儿许愿,“现在网络与学生日常学习密不可分,“有一台平板电脑,对孩子的帮助很大。”

许愿瓶73号

“我的心愿是拥有一辆自行车”

12岁的轩仔有个小心愿,他希望在“六一”儿童节,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礼物——一辆自行车。

他曾试过将心愿告诉父母。然而,爸爸妈妈都是失聪失语人士,家庭经济困难,要实现儿子的愿望都比较为难。平时照顾轩仔的亲人是姑姑。姑姑说,轩仔很喜爱运动,尤其喜欢骑车。“周末带他到户外运动,他看到共享单车,都要跑上去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他不想花钱扫码骑车,就没向我和他姑父开口。”

“我满12岁了,到了可以骑自行车上路的年龄,如果可以有一辆自行车,以后上中学就更方便了。”在“许愿瓶”活动中,他对姑姑讲出了心愿。

许愿瓶81号

“孩子身体虚弱,每年冬天都吃不消”

曼曼的愿望,是为下一个冬天“未雨绸缪”的。今年10岁的她自小身体弱,不仅罹患先天性心脏病,还患有肾病。“孩子身体虚弱,每年冬天都吃不消。”家住前进街的李叔说。

李叔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他们的住房相对狭小,日常用品也不算多,家里的被子都是薄被、毛毯。“广州冬天不算寒冷,但是曼曼怕冷,10月份就要盖毛毯睡觉。最冷的时候盖三条,小脚还是冰的。”

持续关注李叔一家的前进街社工站吴社工告诉记者,几个月前,曼曼的肾病复发,又开始求医问药。“李叔一家都是外地户籍,没有本地医保,曼曼在医院就诊、开药,自付比例比较高。加上曼曼的姐姐正在广州读技校,父母为了维持曼曼的治疗,又要顾及姐姐的学费,生活开支已经顾不上其他事项了。”

曼曼有一个“暖暖”的愿望,希望下一个冬天,自己能裹着一条厚实、温暖的棉被,好好睡个温暖觉。

许愿瓶82号

“这是第二次许愿新书包了,希望能实现”

嘉仪一家六口生活在前进街桃园社区的一个小瓦房里,瓦房楼层略高,父母搭了个小阁楼,才勉强住得下。

嘉仪父母是在广州务工的外乡人,夫妻俩带着4个孩子生活,最小的孩子年仅3岁。“这个家庭里,妈妈常说的就是,对孩子们多有亏欠。”吴社工告诉记者,妈妈最心疼嘉仪,因为从小到大,她都很少有新衣服和新用品,衣服和书包都是“接班”姐姐穿过用过的。去年开学季,嘉仪参加一个公益机构举办的微心愿活动,许下的愿望就是新书包,但遗憾的是,姐姐的心愿被成功认领,嘉仪的愿望却未达成,她十分失望。

“其实女儿现在的书包勉强能用,但已经褪色、掉线,不知能撑多久。”妈妈说,嘉仪没有嫌弃这个旧书包,依旧天天背着去上学。“这是第二次许愿新书包了,希望能实现。”妈妈跟嘉仪商量过,她们再次许下新书包的愿望,盼望心想事成。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严蓉 潘芝珍

志愿者
上海新闻资讯网

上海新闻资讯网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上海新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上海新闻资讯网 sh.h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