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火车站全覆盖,北京重点公共场所配置AED近5000台
9月20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听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报告介绍了执法检查的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
据报告,近年来,北京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条例实施,坚持依法推动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巩固改革成果,推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北京已建成470处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和21个救护车洗消站点,配置院前救护车1066辆。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方面,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近5000台,其中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AED全覆盖。
情况
全市已建成470处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和21个救护车洗消站点
报告介绍,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纳入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畴。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完善全市急救网络布局。
目前,全市已建成470处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和21个救护车洗消站点,配置院前救护车1066辆,其中负压救护车437辆。制定《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市、区两级财政保障范围和标准。通过定向培养、院内医师轮转、编制招聘、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补充院前急救人员。
北京实现“120”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将999中心符合条件的60个车组纳入120调度平台统一指挥调度,成为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唯一实现统一指挥、一级调度的省市,急救效率明显提高。2022年,全市120电话接听量189万余次,出车近92万次,均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年急救呼叫满足率99.5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6.04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建立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现已实现120指挥调度中心、部分救护车与协和医院、人民医院、宣武医院、安贞医院等32家医院信息共享,提高院前院内交接效率。在全市二、三级医院推广急诊预检分诊分级,优先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结合120指挥调度中心发送的医疗机构床位短信通知,引导患者和家属合理选择就诊医院。
制定《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首次对北京市社会急救能力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目前,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5000台,其中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AED全覆盖,多例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得到成功抢救。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成立,全市社会急救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开展。
问题
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发展水平仍不均衡
报告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发展水平仍不均衡。调研发现,北京急救中心及其在四个区的直属急救站点,由市级财政全面执行新的财政保障政策,保障很好。但各区因重视程度和财力原因,在运行经费保障、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差异较大,急救站点运转方式多元、管理体制多样,服务质量指标差距较大。
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短缺问题突出。报告指出,调研中,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普遍反映,院前急救人员短缺问题较为严重,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急救站点因缺少人员难以正常运转。各区为缓解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普遍采用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兼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模式。但调研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多人少”的现象长期存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响应保障困难。
此外,报告还指出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度不高的问题。条例第五章对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进行了规定。目前,北京市经过系统培训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公众比例约为4%,相较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群众不会用、不敢用急救技能和急救设施的现象较为普遍。
建议
“加强对远郊区的支持,促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均等化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包括坚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定位,不断提升北京市均等化服务水平;多措并举,加强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信息互联互通,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继续加大急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社会急救能力;抓紧研究制定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管理办法,为人民群众享有规范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
报告提出,更加科学合理地划分市、区政府责任,加大各级财政保障力度。适度加强市级财政统筹力度,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强对财力薄弱区的支持。加强对远郊区的业务指导和资金、人才、设备、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促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均等化发展。
对急救人员队伍建设,报告建议,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短缺、岗位吸引力不足、队伍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在扩大定向培养规模的同时,对急救人员引进、招聘上给予政策倾斜。针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和调节薪酬待遇水平,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调整机制,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完善保障政策。
报告还提出,加快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的应用推广,将全市具备急诊接诊能力的医疗机构和所有救护车尽快纳入急救信息衔接平台,进一步提升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效率。
在加大急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方面,报告提出,通过财政支持、强化师资等方式,加快提升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能力,进一步扩大社会急救培训的范围和规模,将培训资源向基层社区、向农村地区延伸。健全常态化宣传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会推广、职业培训等途径,加强全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提升。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拓展阅读
热门文章
- 中国重汽交出七项第一的“答卷”
2023-01-05 02:00 - 地铁站、火车站全覆盖,北京重点公共场所配置AED近5000台
2023-09-23 02:06 -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
2023-11-18 02:01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四家猪企
2023-08-02 02:01 - 有小伙子跳进了医院,爆火的“科目三”真的不好玩……
2023-11-30 02:05 - 新华全媒+丨旅美大熊猫“丫丫”顺利回国
2023-04-28 02:01
推荐阅读